脱口秀演员庞博曾经在舞台上讲过一个段子:做综艺的朋友在筹备一档新节目,召集内娱“糊咖”小爱豆来种地。庞博吐槽这是面向这两年在家待业的爱豆,帮助他们“男团再就业”。才吐槽完没多久,这档《种地吧》真来了,在爱奇艺平台上线播出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播出三期后,豆瓣网友给它开出了8.3分的高分,实属难得。更难得的是,这档综艺里的常驻嘉宾都是生面孔,他们自己都笑称自己是“糊咖”(意为无人知晓的小角色)。为什么这十个娱乐圈“生面孔”能让一档“种地”的节目受到挑剔的观众的喜欢?近日,记者探班了就在杭州录制的网络综艺《种地吧》,看看背后的故事。
没有流量明星加盟,也没大阵势营销,《种地吧》找来10个演艺圈几乎“查无此人”的年轻人零片酬长宿田边。陈少熙、何浩楠、蒋敦豪、李耕耘、李昊、鹭卓、王一珩、赵小童、卓沅、赵一博——“种地小队”的10人全名单。
他们都是节目组从200多个报名者中选出来的,先初选筛选出30个能肩挑手提、吃苦耐劳的,最后选出十位能力比较优秀的选手参加节目录制,任务相当艰巨,要在190天内,种出142亩地的粮食,与此同时,还要饲养‘鸡鸭鹅鱼’开垦菜田。
节目里,年轻人挥舞镰刀抢收水稻的场景,让这群平时担心没戏约、没舞台的年轻艺人“做梦都是水稻”,望着来时衣着光鲜的艺人突变面朝土地的农民,没有精致的妆容,服帖的发型,只有脏兮兮的衣服,还有全是泥巴的套鞋。难怪节目弹幕上飘过的很多都是,“这也太敢拍,太真实”的弹幕。
记者实地探访位于三墩的拍摄地时,原来家徒四壁的仓库已经被少年们打扫布置干净了,甚至他们还学会了铺地砖,把自己的宿舍装修得有模有样。墙上还挂着一块小黑板,上面写着他们的负债额和任务目标,除了负责指引我们参观的两位少年,其他人都在自己忙自己的农活。
“前两天,邓超特意过来探班,但是他们上午太累了,中午都在补觉,连上去寒暄的人都没,搞得邓超自己给自己派任务,问要不要帮忙录个宣传口播。”采访时,总导演杨长岭说了少年们对于嘉宾的要求,就是希望能帮他们干活。
坐拥土地已经让他们有了一种自豪感,带着探班的记者去田里参观,介绍如何开陇、排水、播种,甚至抓住机会就询问周围可以去哪儿卖菜,怎么能引入农业体验流程。如果不是有摄像机对着拍,他们的确和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本地人没什么区别。
“这么多天种地下来,他们把虚无的毛病改掉了,更关注于眼前的事,他们不考虑未来怎么样,觉得把现在的事情干好,未来也就水到渠成。”总导演杨长岭说少年们的这种改变也很触动到节目组。
《种地吧》除了通过远离乡土的年轻人视角再现“种地”场景下勤俭节约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也通过少年们遇到的问题,记录“种地的酸甜苦辣”,还原农村生活的原汁原味,也让许多城市长大、五谷不分的观众可能人生第一次如此近距离、沉浸式地与土地产生情感联系,了解一粒种子如何历发芽、生长、抽穗、灌浆,经风霜雨雪后转化为餐桌上的一碗米饭,了解科技赋能下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的乡土中国。
节目藉由独特的农耕故事,留存从零开始的成长记录。镜头探入劳作过程的同时,也记录了年轻人们遇到问题、解决问题、学会成长的过程:理想与现实的沟壑该如何填平,目标与实力的落差该怎样补齐,一支团队的磨合要经历几步,工作中的代际壁垒又要怎样突围……
现场,记者问及十位少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时,他们表达最多的是,“我们相信土地是不会骗人的”、“认真做好一件事,就一定会有回报”……
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教授曾说:“我们可以不知农,不事农,但是所有的人不能轻农。”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,城市是精致的、高效的,而乡村似乎是粗糙的、落后的。跟随十位少年的转变与尝试,看到了城乡差异,也加深了对于乡村和农业的理解与尊重。乡村也许依旧是艰苦的,但已不是陌生的。我们从屏幕里看到了逐渐淡出视野的乡野土地,也在城乡差别的视角下建立起青年一代与土地的连接。
“《种地吧》用扎实的劳作将‘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’的中华传统美德在网综里重新召回;也用实实在在的难题与窘境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盘托出,增强我们端牢‘中国饭碗’的底气。”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胡智锋评论,在他看来,不用流量明星引流,不用矛盾炒作话题,真诚与真实为《种地吧》赢得了良性的开端。在杨长岭的阐述中,《种地吧》希望通过年轻人重拾躬耕精神,激发受众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。
作为一档与农业相关的节目,《种地吧》难免受制于农作物生长周期、天气等多种外在因素影响,耗时耗力不说,还需承受来自市场反馈无法预料的压力。190天不关机,用时间换内容,已经有很多观众在期待到了夏天,少年们的努力会有怎样的收获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大众五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