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滚动 > >正文

卖不动车骂比亚迪?王传福隔空收到了7连问!-前沿热点

来源:电动车公社    时间:2023-02-24 11:17:18

大家好,我是你们爱吃瓜的社长。

最近这段时间,车企之间的口水战可谓愈演愈烈。


(资料图片)

这不,起亚中国区的COO(首席运营官)杨洪海就在微博上大肆炮轰比亚迪,称其水军低素质、品牌名不好听、产品力低下,毫不掩饰言语中的攻击性。

为了吃明白这口瓜,社长特意去了解了一下开喷前的来龙去脉,好像还真有点“一个巴掌拍不响”的意味——

起初,据杨洪海所说,他在脉脉APP上提了个“15万元内买油车还是电车的问题”,只字未提比亚迪,却无故引来一堆“比亚迪水军”的攻击。

这种现象让他无法理解,这才有了那条7连问的微博。

言下之意:我不过说了几句实话,你们比亚迪居然动用“水军”来喷我,王传福欺人太甚!

可惜的是,让杨洪海情绪管理失败的几条相关微博已经删除,当时两方你来我往的“盛况”现在已不得而见。

好在“第一现场”——脉脉上,还是留下了一些互联网的记忆。

进入APP,搜索“杨洪海”,蹦出来的第一个词条的介绍就是“起亚中国·COO首席运营官”,点进去,果然还保留着比亚迪相关动态。

根据前后几条动态推测,杨洪海的脉脉动态和微博是同步的。

那么引起“比亚迪水军”与杨洪海之间大战的,就是这一条脉脉动态了:

拉到评论区的位置,前排的高赞评论无一例外都是对起亚的负面评价。

前排总共5条评论,只有一条带了比亚迪的名字——“比亚迪yyds,吊打棒子车。”

比亚迪、棒子车,要素齐了,估计这就是让杨洪海大动肝火的那条评论。

但其余4条,只是单纯在针对起亚和韩系车

为了以防万一,我又翻了一下其他的评论,大体和高赞评论保持一致,大部分人在表达对起亚和韩系车的不屑,还有人在讨论混动对燃油车的冲击,只有少部分人带上了比亚迪。

总而言之,最高赞评论“买油车也不买起亚啊”,应当可以概括大家普遍的态度。

至于为什么动态里提到的特斯拉,在评论区里没出现几次,而动态里没提到的比亚迪,在评论区里却出现了很多次……

估计是因为特斯拉真的没有15万元以下的车,而比亚迪不仅有,还不止一款吧。

刚好回过头再看一下杨洪海最近的微博:起亚K3,官方指导价11.29-14.39万元,开售直降两万三,8.99万元起售。

上市时间,就在这条动态发布的前一天,2月13日。

不知道大家看到这款车的时候联想到了什么,反正我是想起了2月10日刚刚上市的比亚迪秦 PLUS DM-i冠军版。

这款9.98万元起售的DM-i车型,直接把国产混动新能源车的售价拉进了10万元内。

上市之后公社就在对比亚迪这次改款做出了评价——

“比亚迪,这次真的要杀疯了。”

一直以来,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都集中在两头:以五菱宏光MINI EV为代表的低价纯电代步车,以及二三十万元起售的中高端价位的纯电动车或混动车型。

新能源汽车在十多万元的汽车市场上,尤其是10-15万元内,还有着不小的空白,而这个价格区间,恰恰是合资车企的传统势力范围,同时也是比亚迪混动车型正在“大杀特杀”的地盘。

估计,合资车企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比亚迪带来的危机。

就像杨洪海的评论区里,一位网友点出的那样——“说明迪子也在你的潜意识里是竞争对手啊”

也许杨洪海是真的看不上比亚迪的汽车,或者是觉得15万元区间内,起亚的汽车就是好。

但他对涉及比亚迪的评论反应如此明显,甚至直接喊话王传福,心里肯定已经将比亚迪看作了起亚的“对家”。

所以才觉得出现在自己评论区的网友,是“对家”派来的“水军”来故意黑起亚,这种行为也肯定是营销或者公关行为。

可话说回来,不管杨洪海是真性情还是搞拉踩蹭热度,他这波操作的确是把起亚重新带回大众视野当中了。

黑红也是红嘛!

毕竟,曾经在中国卖得风生水起的韩系车,已经太久没有声音出现在市场上了。

不过比起销量惨不忍睹的中国市场,韩系车在全球市场上的表现非常出色。

2022年,现代汽车集团成功拿下销量全球第三的好成绩,汽车总销量684.8万辆,仅次于丰田和大众。

不仅车卖的多,赚钱也不少,2022年现代和起亚全年净利润分别为438.4亿元人民币、297.2亿元人民币,利润率也非常之高。

不过韩系车在其他国家卖得好,和中国的消费者又没有关系

2022年,韩系车在中国的市占率已经跌破了2%,远低于全球市占率7.9%。

还真别说,这可不是中国消费者“不识货”,而是韩系车就没把好货铺到中国市场来!

在欧美市场上大受好评的新能源车型,并没有进入中国;最新、最有竞争力的油车,也没有进入中国。

至今中国市场上售卖的,依旧是现代和起亚的几款“老旧燃油车”。

不说新能源的冲击,就是跟日系、德系、国产自主品牌的车型相比,韩系车在国内也没有竞争力啊。

有一说一,我已经很久没在路上见过现代或者起亚的新车了。

近期刚刚上市的新起亚K3,已经是现代集团调整中国市场战略后,拿出的最有诚意的车型。

然而就是这款“诚心之作”,也是经历了好几轮大改小改的经典车型,最早推出时间,2003年

现实情况如此,任凭现代汽车集团在口头上如何许诺,在中国消费者看来,也实在不像是“中国事业再次崛起”的样子。

相反,现代集团正在想方设法在别的市场上下功夫。

比如,隔壁印度。

目前,整个现代汽车集团在印度的占有率为22.6%,是印度市场上是销量第二高的车企,仅次于马鲁蒂铃木。

而现代汽车集团在印度的突飞猛进,跟在中国的大幅缩减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在韩国媒体看来,销量不断崛起的印度,正在成为中国的替代者。

现代汽车集团的全球销量占比也印证了这点:

2022年,该集团共有4个主要市场,美国(22%)、韩国(18%)、欧洲(16%)和印度(12%),而中国仅6%。

在过去10年里,印度在现代汽车集团的全球销量占比增长了2倍,而中国则减少了70%。

同样都有14亿人,但很显然,现代汽车集团觉得印度市场的钱更好赚。

当然,现代汽车集团也不是彻底不要中国市场了。

今年年初,现代汽车集团中国区总裁李赫埈,在新年贺词里提出了集团在2023年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战略,表示将“积极谋求中国事业的创新与崛起”。

李赫埈给出了三个方向:氢能源、高性能N品牌、电动化

氢能源,指的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和应用。

现代汽车集团不仅是全球第一家量产燃料电池车的企业,旗下车型NEXO也是全球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销冠。

2023年,现代汽车集团海外首个氢燃料电池系统研发、生产、销售基地“HTWO广州”,即将竣工投产。

高性能N品牌,指的是现代汽车集团于2015年创立的高性能品牌,代表了现代的赛车基因。

有消息称,N品牌旗下的伊兰特N车型有望于今年第四季度在中国上市。

而N品牌旗下的新车型,无论是海外媒体还是国内媒体,都清一色地给出了极高的评价。

电动化,就是在中国市场导入现代和起亚的电动车型。其中,起亚EV6将于今年下半年率先进入中国市场。

虽然现代看上去的确有些真本事,但在中国消费者眼里,这三个新标签一个比一个陌生。

中国市场上现代和起亚品牌都是些什么形象呢?随手在百度上一搜,联想结果是这样的:

跟高端形象基本是不沾边,没啥性能的标签,更没在大街上见过韩系的新能源车。

侧面反映出来,韩系车此前在中国市场上其实是以性价比车型为主要投放产品的,竞争对手也从一开始的日系转向了自主品牌。

但随着自主品牌的进步,以及日系、德系持续加大力度地卷,还靠着旧车型吃老本的韩系车自然显得不“香”了。

中低端市场已经失去,再想抢回来那可不容易。

不管是“两田一产”还是大众、比亚迪,大家凭本事吃下去的市场份额没道理白白给你韩系吐出来。

好在,作为家大业大的全球车企,现代汽车集团也有着丰富的技术储备和优秀产品。

性价比路子走不下去了,就换一条。

本来韩系车当下在欧美市场上的形象,也更多是年轻、时尚,电气化表现也不错(IONIQ 5、IONIQ 6、起亚EV6都是畅销车)。

(起亚EV6)

刚好趁此机会,来一场品牌升级。由此制定出的2023年中国战略,看着也差不多是“推倒重来”了。

写在最后

在中国走了10年下坡路的现代汽车集团,似乎真的很想重新支棱起来。

不止重整旗鼓,调整了现代和起亚的在中国的经营策略,豪华品牌捷尼赛思的品牌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。

毕竟,走高端化的路,肯定得有一个豪华汽车品牌撑场面。就像两田一产的雷克萨斯、英菲尼迪和讴歌。

只是,不知道是现代汽车集团的发力点没找准,还是意愿不够强烈。

捷尼赛思自打2021年4月进入中国,一直没能打开局面,2022全年也只卖了1457辆车。

前不久的2月10日,北京捷尼赛思中心正式开业,公社前去参加了开业仪式。

回来之后,这位小伙伴开启了疯狂吐槽模式:

“主持人跟没看过稿一样,品牌名都念不顺溜,北京捷(看了看提词卡)尼赛思……”

当时大家就发出了一声爆笑。

笑过之后,我们又开始费解——

中国第三家、北京第一家捷尼赛思中心开业仪式,品牌方、经销商不少高管都出席的一场活动,居然请来一个连品牌名都认不清的主持人?

我们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。

或许,就跟在开业典礼的茶点里放泡菜、销售嘲讽蔚来是平民车一样,还没有丢下从韩国带来的那份傲慢吧。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大众五金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  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