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的节日·元宵
元宵节琐忆
(相关资料图)
樊进举
挑灯笼
元宵节挑灯笼的习俗由来已久,到了农历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的晚上,满街的灯笼就像赶会似的到处游走。特别是到了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,孩子们挑着灯笼,像举行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,煞是热闹。
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,灯笼都是用纸糊成的,高粱秆是制作灯笼的最佳材料。到了农闲时节,做灯笼的商户用高粱秆扎制成一个小小的四方体框架,然后把印制好的纸质图案牢牢地粘贴在上面。那时,上面的各种图案印制得有些粗糙,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颜色很艳丽。图案上印的有历史人物、神话传说、花鸟鱼虾等,让人看了甚是惬意,心生愉悦之感。
手里挑着灯笼的孩子一蹦三跳,高兴得不得了。父母在后面紧紧地跟着,一怕把灯笼摔坏了,二怕和邻居家的孩子追着跑着闹摩擦。孩子们挑着灯笼,嘴里不停地喊着:“灯笼会,灯笼会,灯笼灭了回家睡。”有时不小心被什么东西绊倒了,灯笼里的蜡烛把灯笼燃为灰烬,乐得满街人好像看热闹似的拍掌哄笑,孩子却哭着闹着说:“再换一个,给我再换一个新的。”父母把孩子领回家,再拿一个新的换上。到了农历正月十六,灯笼即使不坏也得故意摔坏,据说家里不存放旧灯笼,等来年再买新的。还有的说,若挑着时把灯笼弄破了,在一年中不会害眼病。于是,大人们围成一圈,故意逗孩子们,让他们挑着灯笼相互碰撞,碰坏了灯笼的孩子哭了,而大人们却笑得直不起腰来。
如今,市场上的灯笼大部分成了电子的,种类繁多,琳琅满目,各种样式的、大的小的、红的绿的应有尽有,便宜点儿的几元钱一个,贵一点儿的几十元一个,任你挑,任你选。以前的灯笼一元钱买10个,你信不?
烤百病
据说,烤百病是避灾求福的一种民俗活动,明清时期尤为盛行,素有“烤百病,无杂病;消灾难,财运通”之说。
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清早,家家户户门前都会燃起一堆大火。全村的人早早起床,挨着一家一家地烤。当然烤的家门越多越好,相传这样会在新的一年里不生杂病、消灾消难。那些身轻脚快的青年男女还会从火堆上穿越几次,看谁跳得高、跳得远,逗得大家乐呵呵的。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从家里拿出昨晚炸好的油条、麻花或蒸的馍糕放在火上烤,然后把这些被烤焦的食物拿回家,分给家人品尝。有的拿着松柏枝条烤火后,或扎在女孩儿的辫梢上,或插在自家的家门上,意即驱妖避邪。很小的孩子还未起床,父母拎着孩子的小棉袄挨家挨户在火上烤得热乎乎的,回家后给孩子穿上。烤罢百病后,一锅味道鲜美、热气腾腾的饺子煮熟了,全家人围坐在一起,有说有笑,享受着这无穷的乐趣。
所谓烤百病,又称遛百病、散百病、游百病、走百病。历史上有“窄窄弓鞋步步娇,银花火树过元宵。出门不为寻亲友,一走能将百病消”的诗句。烤罢百病,吃过饺子,一些老年人还到野外去散步,踩踩麦根,转转井台,嘴里不停地念叨:“踩踩踩麦青,踩了麦青不腰痛。转转转井台,转了井台好运来。”大姑娘、小伙子则骑着车子到城里集镇上看热闹。民间的一些艺人到了这一天,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,踩高跷、扭秧歌、抬阁、舞狮子、划旱船,让你大饱眼福,赏心悦目。传说中的“正月十六,爬城头,走百病,踏太平”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大众五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