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杀死一只知更鸟便是犯罪”,这是书中对书名的注解。知更鸟只是哼唱着美妙的歌曲供人们欣赏,它们什么坏事也不做;这世上也有着许多知更鸟般的人们,他们安分守己,在适当的时候与人为善。可同样这个世界上不乏杀死知更鸟的人。
在阅读完本书之后,我意识到书中有两个“知更鸟模式”的人物,其一是黑人汤姆·鲁滨逊,其二就是怪人拉德利。
(资料图片)
汤姆因涉嫌*白人少女被指控。但因为人们对黑人根深蒂固的偏见,即使在被告律师阿迪克斯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汤姆无罪的情况下,汤姆依旧被枪弹射杀身亡。对黑人的歧视一直是美国社会的隐秘的痛:从书中汤姆被小镇上最不耻的白人家庭诬告,到去年爆发的“弗洛伊德事件”,都足以可见种族歧视问题不但是悬在黑人生活中的“达摩克里斯之剑”,更是动摇着美国社会安定的根基。从历史原因上来说,美国黑人起源于黑奴贸易,在资本主义体系下,是商品和工具般的存在。这种偏见,即使在美国发表《独立宣言》、奴隶制被废除后仍然存在于美国社会中。而正如书中所显示的那样,美国黑人因为缺少教育和阶级跃迁的空间,只能从事最低层次的工作,从而因固化的阶级地位陷入被歧视的恶性循环。
幸而有阿迪克斯这样的人来维护公平最后的尊严。在梅克姆这样一个偏远的南方小镇,任何的意识都很容易上升为一种群体性的认知,从而形成不容置喙的原则。对黑人的歧视即是如此。书中阿迪克斯对那些置显而易见地事实不顾的人们评价道:他们原本都是善良朴实
的人,然而在这件事上,他们却变得残忍而无知。阿迪克斯从“歧视的螺旋”中走出来,看到了诬告事件背后的事实以及家中黑人保姆卡波妮身上的可贵。他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个人的与生俱来的独立性及平等地位,努力发掘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善良。这种为正义发声的态度,是破解歧视螺旋的密码。
拉德利由于少时做了坏事,被严厉的父亲幽禁家中与外界隔绝数十年。坊间四处流传关于他的流言:拉德利是个冷酷无情的恶人,会残忍伤害遇到的每一个人。本书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孩子的视角,孩子对他人的评价始终处于不断被外界塑造的过程中,从而更能显示出一个社会系统的偏见对个人的影响。书中的“我”即是律师阿迪克斯的*斯库特。尽管父亲让我用平等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人,乡人的态度依旧让“我”和哥哥杰姆对这个流言中的人物充满好奇:希望利用各种方式引诱怪人拉德利出来,不断想要窥探拉德利的生活。然而拉德利却始终对这些不怀好意的孩子表示善意,隐秘地给他们留下礼物,甚至在“我”和哥哥被坏人攻击时挺身而出。这一系列事件改变了“我”对拉德利的看法,也让拉德利免于成为“被杀死的知更鸟”。
是什么杀死了知更鸟?是群体的错误的偏见。勒庞在其社会学著作《乌合之众》中提到:“在群体中,任何一种感情和行动——只要这种感情与行动不合常理——都会很容易传染开来——其程度之强,足以让一个人随时准备为另一个他毫不相干的人做出牺牲。”“乌合之众”的力量让偏见成为暴君,忽视任何不利于暴行的事实。汤姆的胜诉将会威胁梅克姆镇上人们对“白人优于黑人”这一观念的信仰;而拉德利内心的善意,也会破灭人们于谣言中塑造的一个可怖而让人充满*感受的猎奇形象。因而在没能改变群体观念的梅克姆镇,汤姆的悲剧会沿着既定的轨道进行,而拉德利的故事依旧会等待机会再次上演。
而这样的故事模式,不只存在于书中,也不只存在于美国社会。无论是被传谣出轨快递员的杭州女士,还是不断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,都在一次次颠覆人们对平等权利的幻想,也在一次次刺痛社会的良知。倘若舆论成为不可动摇的权威,代替司法成为主导公平正义的力量,那么“杀死一只知更鸟”的故事便会不断上演,社会只能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。然而事实是,我们不断从这些所谓挑战了公理公知的描述中获得感官上的*,漠视或是推波助澜,都成为知更鸟悲剧中的一环伤害。公平正义如果只能成为口头的一句漂亮话,而并非切实的行为法则,那么知更鸟的哀鸣定会不绝于耳。
杀死一只知更鸟,是群体错误偏见的过失。要让社会重获公平与正义,需要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人摆正平等的砝码。
版权作品,未经《99作文网》书面授权,严禁转载,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。近来读了曹禺的《雷雨》,也许是以我现在这个年龄还不足以了解吧,看完后只觉得一阵战栗、一阵心酸。
写《雷雨》时,曹禺还只有23岁。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吧,所以才会如此彻底地披露出封建时代中国家庭内里的不堪,才会采用如此极端的结尾,短短一天之内,两个家庭,八个人里,一下子死了三个,疯了两个。该赎罪的死了,可无辜地盼望着美好事物的人,也死了。一切的源头,或者说,最该死的那一个,却健健康康地活着,贯穿了整本书的始末。这样的情节,恐怕也只有23岁的曹禺,才写的出了吧。
书的最前面,有学者写的序;最后,有曹禺自己写的后记。这两篇小文章里都提到了书中的各个人物,无一例外的,周蘩漪最为他们所倾心。我不明白为什么,在我看来,天真无辜的周冲才最令人感叹,他向往着美好,但在那样一个家庭里,他无法去追求美好,他不能像鲁大海一样,有那么激进的精神,他毕竟是周公馆的二少爷。他也太天真,他想当然地幻化出一个美丽的、无瑕疵的世界,并认为这世界真实存在着,当然,这是不可能的。所以他在最后幻想破灭时,茫然不知所措,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,令人惋惜。
其他的人物,例如周萍,几乎令人爱恨交加。他犯下了错误,他也愿意去改正,可他又在不知不觉中犯下了更大的错误,在最后认清四凤是他的妹妹后,他该是恨透了自己吧,那一声枪响,也许是他赎罪后的叹息。四凤,她同她的母亲一样,有着刚烈的性格,这种刚烈又不同于周蘩漪,蘩漪几乎是病态的,她爱就爱到骨子里,恨,也要恨得彻头彻尾,不留一丝喘息的机会。四凤不同,她很年轻,她没有蘩漪那么疯狂,最后的死亡,也只好是她的归宿。
看完《雷雨》,不知该做什么评价,只好这样胡乱评了几句,抒发一下内心的不安吧,
标签: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大众五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